初秋的傍晚,在头顶附近,可以看到一颗很亮的白色星星,这就是织女星,它在银河的西岸;从织女星朝东南跨过银河,可以见到三颗星,大致均匀地排在一条线上,中间的一颗也很亮,它就是牛郎星,又叫牵牛星,它在银河东岸,两颗星隔河相望。牛郎星,学名天鹰座α星,是全天最亮21颗恒星之一,在《中国大百科全书‧天文学卷‧最亮星表》中排名第十二。织女星,学名天琴座α星,也是全天最亮21颗恒星之一,在《中国大百科全书‧天文学卷‧最亮星表》中排名第五。它们分属两个星座,本应该分开介绍。但是,牛郎织女的故事,是在中国民间传颂数千年的、最扣人心弦的故事,是中国四大神话传奇故事之一。对于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,大家都耳熟能详。因此,还是把这两颗大家所最熟知的星放在一起介绍,比较方便。
牛郎织女故事的源流
织女、牵牛星名的出现,比故事出现要早得多,在春秋时代成书的《诗经》中就有了。《诗经‧小雅‧大东》中有这样的句子∶“维天有汉,鉴亦有光。彼织女,终日七襄。虽则七襄,不成报章。彼牵牛,不以服箱。”意思是说∶天上的银河像镜子一样,简直可以照出光来,这颗星号称织女,一天干七个时辰的活,也织不成一匹锦缎,那颗星叫做牵牛,却拉不了车。从这几句牢骚话中似还看不到牛郎织女故事的影子。
到了汉代,才逐渐形成了牛郎织女故事的轮廓,《古诗十九首》之一写道∶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纤纤擢素手,札札弄机杼。终日不成章,泣涕零如雨。河汉清且浅,相去复几许?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。”这凄婉的歌声,对于后世牛郎织女故事的创造,显然有启示的作用。
后来,魏文帝曹丕写了一首名为《燕歌行》的七言古风,也提到了牛郎织女∶“明月皎皎照我床,星汉西流夜未央;牵牛织女遥相望,尔独何辜限河梁。”这是三世纪初期的作品,用牛郎织女的哀怨对比人世的凄凉。
后来,故事内容日益丰富,到了六朝时代,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比较完整了。据《月令广义‧七月令》引南朝梁殷芸《小说》称∶“天河之东有织女,天帝之子也。年年机杼劳役,织成云锦天衣,容貌不暇整。帝怜其独处,许嫁河西牵牛郎,嫁后遂废织纫。天帝怒,责令归河东,但使一年一度相会。”
同是南朝梁的吴均(469~520)在其《续齐谐记》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∶“桂阳成武丁,有仙道,常在人间,忽谓其弟曰∶‘七月七曰,织女当渡河,诸仙悉还宫。吾向已被召,不得停,与尔别矣。’弟问曰∶‘织女何事渡河?去当何还?’答曰∶‘织女暂诣牵牛,吾复三年当还。’明曰失武丁,至今云织女嫁牵牛。”
其他如《白孔六帖》、《岁华纪丽》和《尔雅翼》一些较早的典籍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。传到后世,文人更把这个故事用作夫妻或情人相会的典故。以后,经万口相传,你添我补,逐渐定型,最后被搬上舞台,乃至银幕。
牛郎织女故事梗概
民间故事说,牛郎家贫,仅有一牛;忽一日,老牛开口对牛郎说,天上仙女下凡洗澡,让牛郎偷走七仙女的羽扇衣;牛郎依言而行,七仙女没有羽扇衣,不能飞回天上,便嫁给了牛郎;小两口恩恩爱爱,生得一双儿女;天上的王母娘娘以七仙女违犯天规,派天将把七仙女捉回天上;老牛垂死冲岁嘱牛郎用其皮制衣可升天,牛郎挑著一双哪并儿女追到天上,王母娘娘用簪子在天上一划,就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,隔开了牛郎与织女,每年只有七月初七日才能够踏上鹊桥来相会;其他日子人间只能看到银河两侧的牵牛星和织女星,那就是苦苦企盼团圆的牛郎和织女。
千古绝唱
这个有趣的故事,反映了青年男女在封建压迫下对爱情生活和自由幸福的渴望,激起人们的极大李判迹的同情。历代诗人有无数歌唱牛郎织女爱情诗篇,如唐朝大诗人杜牧的《秋夕》诗,就是那样优美而悱恻∶“银烛秋光冷画屏,轻罗小扇扑流萤。 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。”
在词苑的奇葩中,最值得欣赏的宋朝秦观的宋代秦少游专门写过一首《鹊桥仙》∶“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,银汉迢迢暗度。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 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,忍顾鹊桥归路? 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” 词人所写,毕竟是胸襟不同于流俗。他对于银汉双星所抱的观念,乃是“千秋不仗片时争”,而并非那种只争朝夕,整日厮守,不可须臾分离的态度,这首词压倒了历代群芳,成为千古绝唱。
七夕乞巧节的故事
和七月初七相连,还有个七夕乞巧节的故事。由于牛郎织女故事的深入人心,织女就被当成天神中巧妇的代表,妇女们希望通过祭拜织女星,使自己手巧。若选一个节日,最合适的日子当然是七月初七了,所以在牛郎织女故事形成后不久,七月初七就成了“乞巧节”,到唐代已经流传到各地,盛极一时。
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称∶唐玄宗在宫中建乞巧楼,楼上陈列瓜果酒浆,摆设坐具,以祭祀牵牛、织女二星。赐给宫中妃嫔七孔针、五色线,在月光下穿过者为巧。该书还记载∶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,在华清宫歌舞会宴。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,放在首饰盒中,看第二天是否结网,以结网疏密、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。这叫“卜巧”。
根据明朝刘侗的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,除穿针引线、卜巧外,更流行“丢巧针”的游戏。方法是在七月初七日这天上午,拿一盆水曝晒日中,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,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,针便会浮在水面上。丢针的妇女便会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,如果成云雾花朵之影,或细直如针形者,便是“乞得巧”。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,可以绣出美丽的图案;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,或者弯曲不成形者,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“拙妇”,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。北方的姑娘有的还用松针代替绣花针,在七夕节乞巧,称为“掷花针”。
升上东方天空的七夕星要在七夕节的夜空,找到织女星和牛郎星,我们可以面对东方而站,找一下明亮的3颗1等星。挂在最高处、闪著青蓝色光辉的是天琴座α星,即织女星;隔著银河位于右下方,闪著白色光辉的是天鹰座α星,即牛郎星。银河中偏左的白色的是天鹅座的天津四。
牵牛星图选自南阳白滩东汉画像石的牛女参斗图
四川郫县东汉墓石棺牵牛织女图拓片画中牛郎在挽牛追赶织女,牛也在四肢腾空奔跑,状态生动;织女则执梭向下凝视,表现出被隔河的两旁,不能相聚的痛苦之状。可见在东汉时,就已经有了牛郎织女恋爱故事的轮廓。
日本是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,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,还在奈良朝时代(公元715~784年)就传入我国的七夕神话,并留下了丰富有关此神话的美术作品。这里选用的是月冈芳年的作品。
牛郎日夜陪伴著老黄牛
杜牧的《秋夕》诗画意图 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。
牛郎织女系列画∶织女讨衣
牛郎织女系列画∶织女回天
牛郎织女系列画∶王母画河
牛郎织女系列画∶七夕相会
秦观(1049~1110),字少游、太虚,号淮海居士,高邮(今属江苏)人。北宋词人。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,是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。工诗词。词多写男女情爱,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,风格委婉含蓄,清丽雅淡。诗风与词风相近。有《淮海集》、《淮海居士长短句》。
秦观《鹊桥仙》词画意图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
杜牧的《秋夕》诗画意图天阶夜色凉如水,卧看牵牛织女星。
看巧云
唐代诗人崔颢(704?~754年)的《七夕》诗画意图诗云∶“长安城中月如练,家家此时持针线。仙裙玉佩空自知,天上人间不相见。”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引线的风俗。穿针乞巧是希望得到织女的感召,除去拙笨,使自己变得心明眼亮,织布缝衣能得心应手。
掷花针
摆成圆的就行了,按圈摆
有兴趣就可以做啊。多一个证书,多一个求职机遇。
当然可以看出来了,一半多,一半空吖。呵呵
华南网,不需要注册。
不会